Warning: mkdir():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/www/wwwroot/173.82.166.242/func.php on line 145

Warning: file_put_contents(./cachefile_yuan/jzjczg.com/cache/38/39981/a936d.html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173.82.166.242/func.php on line 133
新型均相微乳液型助排剂AO-4表/界面张力测定及室内评价——摘要、实验部分-芬兰Kibron-上海荔枝视频资源在线观看科技有限公司

芬兰Kibron专注荔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最新测量技术,快速精准测量动静态表面张力

热线:021-66110810,66110819,66110690,13564362870 Email: info@vizai.cn

合作客户/

拜耳公司.jpg

拜耳公司

同济大学

同济大学

联合大学.jpg

联合大学

宝洁公司

美国保洁

强生=

美国强生

瑞士罗氏

瑞士罗氏

当前位置首页 > 新闻中心

新型均相微乳液型助排剂AO-4表/界面张力测定及室内评价——摘要、实验部分

来源: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浏览 19 次 发布时间:2025-07-24

摘要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-9为主要原料,通过增溶法配制得到微乳液,利用微乳液界面性能为主要指标筛选出配方,制得AO-4,并进行稳定性及助排率评价。结果表明,组成为0.5%(w)均相微乳液+0.02%(w)氟表面活性剂(其中均相微乳液的组成为:w(AEO-9)∶w(正丁醇)∶w(煤油)∶w(水)=31%∶13%∶11%∶45%)的体系,可以形成稳定的微乳液型助排剂,其表面张力为23.22 mN/m,界面张力为0.12 mN/m(与煤油),助排率达到83.26%,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。


压裂是油田常用的一种增产技术。压裂液进入储层后,若不能及时、彻底地排出,将会引起水锁效应,从而降低油气渗透率,造成严重的油气层伤害。因此,必须在压裂液中加入助排剂,保证压裂后的残液能及时排出。


毛细管力为压裂液返排的主要阻力,其大小可用Laplace公式表示:

式中:Pc为毛细管力,mN;σ为表面张力,mN/m;θ为接触角,°;r为毛细管半径,m。


从式(1)可以看出,助排剂的表/界面张力越低,岩石越接近中性润湿,则毛细管力越小,越有利于返排。另外,根据Poiseulle方程,当排驱压差为△p(MPa)时,从半径为r(m),长为L(m)的毛细管中排出黏度为η(mPa·s),表面张力为σ(mN/m)和接触角为θ(°)的液体所需时间t(s)的表达式为:


从式(2)可以看出,对于特定的储层,低表/界面张力和接近中性的润湿角θ,将有利于减小排驱时间t,加快返排速度。


近年来,微乳液在压裂改造方面的应用引起国内外很多学者关注。微乳液能够大幅降低水溶液或酸性液体与岩石表面的表/界面张力,同时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,降低毛细管压力,从而降低压裂后残液返排的压力。另外,微乳液液滴极小,能迅速有效地进入岩石孔隙,提高处理液与地层表面的接触效率。


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、助表面活性剂、油、水等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分散体系,分为均相微乳液Winsor IV型和多相微乳液(Winsor I型、Winsor II型和Winsor III型)。其中,Winsor I型为下相微乳液与过量油相的两相平衡;Winsor II型为上相微乳液与过量水相的两相平衡;Winsor III型为中相微乳液与过量油相和过量水相的三相平衡。


目前,常用的微乳液型助排剂以中相微乳液居多。然而,中相微乳液所需表面活性剂量较多,成本高,同时存在需将中间相分离,并对其他相的有效成分加以回收处理的弊端,这样既增加了操作成本,也不利于药剂的充分利用,造成浪费甚至污染。


本实验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-9和正丁醇为主要原料,通过Shah法配制出微乳液,并以表/界面张力为主要指标,筛选出一种新型均相微乳液型助排剂配方。该新型助排剂既能免去分离中间相的繁琐步骤,避免试剂的浪费,又具有优良的表/界面性能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助排能力,在改善压裂作业效果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。


1实验部分


1.1药品


AEO-9、正丁醇(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);非离子型氟表面活性剂FC-100(杜邦公司);煤油、蒸馏水;在用压裂液、助排剂(胜利油田研究院)。


1.2仪器


界面张力采用芬兰Kibron dIFT双通道动态界面张力仪测定。


表面张力用芬兰Kibron公司生产的Delta-8全自动高通量荔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最新测定。


1.3实验方法


1.3.1表面活性剂选择


与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相比,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能力更高,可与其他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共同使用,是乳化剂配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。由于本实验主要研究乳液型助排剂,因而选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。


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伯醇聚氧乙烯醚(AEO)型具有较好的乳化、分散性能,比较容易形成微乳液,而其中的AEO-9与煤油具有较接近的HLB值(介于12~12.5之间),更有可能形成O/W型微乳液,故选择AEO-9作为后续实验中的表面活性剂。


1.3.2微乳液制备


将正丁醇、AEO-9、煤油、水按先后顺序,以不同比例加入试管中进行混合,经充分震荡、静置,可以得到组成不同的乳液。这些乳液呈现不同的相态,既有均相乳液,也有两相(上相、下相)乳液,同时有三相(中相)乳液。将乳液的油相部分分离出来,加水稀释到一定倍数,得到微乳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