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作客户/
拜耳公司 |
同济大学 |
联合大学 |
美国保洁 |
美国强生 |
瑞士罗氏 |
相关新闻Info
-
> 电子微量天平应用实例:研究氮修饰木质素基超交联聚合物碘吸附机理
> 基于天然植物油的酰胺胺氧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表面性质——结果和讨论
> GA、WPI和T80复合乳液体系的脂肪消化动力学曲线、界面张力变化(二)
> 不同有机溶剂对离子液体密度、表面张力和导热系数的影响
> 界面张力对低渗亲水岩心自发渗吸的影响因素
> 气溶胶固定剂PAM-b-PVTES合成路线及GPC、DSC、表面张力等性能测试(三)
> 利用溶液的张力,设计一种用于精密分区腐蚀又不接触晶圆表面的隔离网筒
> 3种典型清水剂对不同原油组分界面稳定性、油滴聚并行为的影响(一)
> 高压CO2对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原油界面张力、原油乳化的影响——结果与讨论、结论
> 两亲性碳点CDS表面活性剂浓度、胶束对硅酸盐溶液润滑性能的影响(二)
推荐新闻Info
-
> 添加表面活性剂抑制瓦斯解吸效果及机理分析
> 常见表面活性剂分类、性质、水溶液润湿性、与表面张力间的关系
> 基于LB膜技术的仿生胶原膜模块化组装方法
> 明确岩心孔喉大小及分布,构建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(二)
> 明确岩心孔喉大小及分布,构建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(一)
> 序列结构决定性能:深度解析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浮选剂的构效关系及表征关键
> 酯化度与分子质量对果胶乳化性能、聚集体结构、界面性质的影响规律(三)
> 酯化度与分子质量对果胶乳化性能、聚集体结构、界面性质的影响规律(二)
> 酯化度与分子质量对果胶乳化性能、聚集体结构、界面性质的影响规律(一)
> 反离子盐KBr浓度对酰胺基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/界面活性的影响(三)
不动杆菌菌株XH-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条件、性质、成分研究(一)
来源:化学与生物工程 浏览 978 次 发布时间:2024-12-23
摘要:以低成本的泔水油和豆粕为碳、氮源,发酵培养不动杆菌菌株XH-2(Acinetobacter sp.XH-2)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。以表面张力及排油圈直径为考察指标,对菌株XH-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,并研究了该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。结果表明,菌株XH-2在最优培养基(泔水油3%、豆粕5%、氯化镁2%、磷酸氢二钾6%、磷酸二氢钾3.8%、三氯化铁0.5%、氯化钠2%和初始pH值6.0)中发酵培养2 d后,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200 mg·L-1,其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73.01 mN·m-1降至25.25 mN·m-1,具有广泛的温度、pH值和盐度适应性,初步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能为糖脂类。
生物表面活性剂(biosesurfactants)是微生物(主要有假单胞菌属、芽孢杆菌属和酵母菌等)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集亲水基和疏水基于一体的两亲化合物,具有一定的界面活性;主要包括糖脂、磷脂、脂肽、脂肪酸、多糖-脂类复合物和中性脂等,已知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以糖脂为主。与化学表面活性剂相比,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溶液表面张力、增加泡沫、低毒或无毒、可生物降解、无污染、生物相容性良好、乳化性高、表面活性高以及可引入化学法难以合成的化学基团等优点。因此,生物表面活性剂已在石油、洗涤、医药、化妆品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,尤其在修复被石油污染的土壤、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。然而,通过微生物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因受产量低、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,尚未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生产,寻找并利用营养丰富的廉价原料作为发酵基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。开发利用工农业废料、非食用油、餐饮废油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,不但可缓解环境压力,变废为宝,还可降低生产成本。
作者在此以低成本的泔水油、豆粕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碳、氮源,对本实验室筛选的不动杆菌菌株XH-2(Acinetobactersp.XH-2)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,并对菌株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成分进行研究,拟为后续的应用开发奠定理论基础。
1实验
1.1培养基与仪器
种子培养基:酵母提取物0.5%、蛋白胨1%、氯化钠1%。
基础培养基:氯化镁2%、磷酸氢二钾6%、磷酸二氢钾3.8%、三氯化铁0.5%、氯化铵5%。
振荡培养箱;分光光度计;全自动荔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最新;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。
1.2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条件的优化
1.2.1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测定
排油圈直径的测定:参照Chandankere等的方法,略有改进。取一培养皿,加入60mL蒸馏水、5mL液体石蜡和少量苏丹Ⅲ溶液,形成均匀的油膜。在油膜中心垂直滴加1mL离心后的发酵液上清液,油膜被挤向四周形成一个圆圈,测量其直径。排油圈直径与生物表面活性剂含量成正比。
表面张力的测定:将发酵液于10 000r·min-1离心20min,取上清液利用圆环法测定表面张力。
1.2.2碳源对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
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淀粉、乳清粉、蔗糖、葡萄糖、玉米芯、柴油、甘油、防腐油、泔水油,浓度均为2%;确定最适碳源后,设置碳源的浓度梯度为1%、2%、3%、4%、5%;等量接种菌株XH-2于30℃、160r·min-1条件下摇瓶发酵培养2d,取离心后的发酵液上清液测定排油圈直径及表面张力,确定菌株XH-2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及其浓度。
1.2.3氮源对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
在添加优化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中,分别以浓度为2%的蛋白胨、豆粕、酵母提取物(酵提)、硝酸钠、氯化铵、硫酸铵、尿素为氮源替换原有的氯化铵;确定最适氮源后,设置氮源的浓度梯度为0.5%、1%、2%、3%、5%;等量接种菌株XH-2于30℃、160r·min-1条件下摇瓶发酵培养2d,取离心后的发酵液上清液测定排油圈直径及表面张力,确定菌株XH-2发酵培养基的最适氮源及其浓度。
1.2.4接种量对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
取优化碳、氮源后的基础培养基,将菌株XH-2接种量(V/V,下同)分别设置为1%、2%、4%、6%、8%,在30℃、160r·min-1条件下摇瓶发酵2d,取离心后的发酵液上清液测定排油圈直径及表面张力,确定菌株XH-2的最佳接种量。
1.2.5盐度对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
按4%接种量接种菌株XH-2于添加不同浓度氯化钠的优化后的培养基中,在30℃、160r·min-1条件下摇瓶发酵2d,取离心后的发酵液上清液测定排油圈直径及表面张力,确定菌株XH-2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盐度。
1.2.6初始pH值对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
用1mol·L-1HCl溶液或1mol·L-1NaOH溶液调节优化后的培养基,使其初始pH值分别为5.0、6.0、7.0、8.0、9.0、10.0,在30℃、160r·min-1条件下摇瓶发酵2d,取离心后的发酵液上清液测定排油圈直径及表面张力,确定菌株XH-2发酵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值。